2007年12月24日 星期一

合併簡介

安大略省-尼加拉瓜大瀑布

位於加拿大安大略省和美國紐約州交界的尼加拉瓜大瀑布,是世界上少有的地理奇觀。又由於位居兩個高度文明的國家之間,因此周邊的交通、軟、硬體設施無不盡善盡美,每年慕名而來的觀光客數以萬計,使尼加拉瓜瀑布成為美、加邊界最繁忙的交通孔道。

剛果民主共和國首都金夏沙


金夏沙(法語:Kinshasa,中國大陸譯為金沙薩),舊名利奧波德城或利奧波德維爾(Léopoldville),是剛果民主共和國首都與最大城。

世界最大咖啡產國 - 巴西


巴西係世界最大咖啡產國,當然要對他了解多些啦!

以色列
耶路撒冷 ( Jerusalem , Yerushalayim ) 的意思是 「擁有和平」 或者是 「和平的基礎」 。

它是巴勒斯 坦以色列大衛 (達五德) 的國的首都。耶路撒冷還被冠以各種不同的稱呼,比如撒冷 ( Salem ,創世記14:18) 、亞利伊勒 ( Ariel , 「神的圍爐」 ) 、耶布斯 ( Jebus ,耶布斯人的首都) 、 「神的城」 、 「聖城」 和 「猶大城」 (歷代記下25:28) 。耶路撒冷是猶太人的朝拜方向 ( qibla ) 。例如,但以理朝拜的時候就是面向耶路撒冷。耶路撒冷這個名字第一次是在約書亞記裡面出現的。阿馬那 ( Tell-el-Amarna ) 出土的牌匾上有六封從亞摩利王給埃及的信,記載了大約公元前1480年 Abiri 人的進攻,耶路撒冷也被拼寫成 Uru-Salim ( 「和平之城」 ) 。

澳大利亞,大堡礁


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島群,在澳大利亞東北部外海,珊瑚種類繁多,眩麗多采。有多種魚類和軟體動物。這裡還是許多瀕危動物的棲息地。這處珊瑚礁在監測環境等方面具有重大的科學研究價值。

碳交易

梵蒂岡 全球第一個碳中和國


梵蒂岡於9月18日接受一件不尋常的捐獻︰匈牙利克利瑪法公司表示,將種樹近15公頃,以吸收教廷2007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為此梵蒂岡宣布,其將成為全世界第一個碳中和國家。

種樹救林 碳抵銷交易

這是一項三贏計畫。就致力環保化的梵蒂岡而言,近來裝設太陽能板,以期樹立碳排放抵銷的榜樣。對匈牙利來說,當局將接管這一大片復育成原始林的閒置貧土,這不僅能改善當地的氣候,也為這個經濟欠佳的區域提供工作機會。

匈牙利環保組織的森林專家賈西迪表示,幼林能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然而一旦成為成熟林,其吸收能力大減,此外,也沒有科學系統能精確預測類似該計畫的二氧化碳吸收量。


美眾議院向芝加哥氣候交易中購買碳排放額度


在2003年啟用溫室氣體交易機制的美國芝加哥氣候交易中心,正式宣佈與美國眾議院所簽訂的「碳金融工具」合約。

這個反向拍賣是將相當於3萬公噸的二氧化碳等價物,藉由300份合約進行販售,這些二氧化碳等價物主要來自美國基礎計劃,將溫室氣體排放量做等比例金額的抵銷。

眾議院購買碳排放信用額度來抵銷美國國會大廈燃煤發電廠每年排放3萬公噸碳,對氣候所造成的影響。 此筆資金將用於相關減碳措施,例如植樹、二氧化碳地底封存,以及風力和太陽能等綠色科技的研發。

芝加哥排放交易市場此項金融制度,是全球首創,也是北美唯一出自自願,合法約束溫室氣體排放減量、登記和交易的機制。


心得

透過碳交易來達到,二氧化碳的平衡,但目前已知的方法中無法有效測量出,二氧化碳的回收量,譬如種樹好了,幼樹與成樹對二氧化碳的回收量就不一樣,所以在有效制定出良好的標準前,我們壬須努力。

2007年12月10日 星期一

生質燃料

近一、二年來,生質燃料在國際油價急速攀升與全球暖化的危機感中,成為能源與環保界替代燃料的新寵兒。大抵上這一波浪潮勢不可擋,相較於1970年 代因為石油危機造成短暫的生質燃料風潮的歷史事件(巴西除外,自石油危機起巴西全力發展生質乙醇生產),這一次的生質燃料潮流,似乎勢如破竹,如海上波濤 般難以阻擋。

生質燃料並非毫無爭議。相反的,自從各國相繼宣告發展生質乙醇工業與進出口貿易以來,關於生質燃料的正負面衝擊相繼被搬上檯面,成為各界攻防的焦 點。諸如:玉米酒精的整體生產過程所消耗的能源是否比產出的多?溫室氣體減排效應為何?生質乙醇的生產是否消耗太多水資源?土地使用的負荷如何?是否會造 成對糧食作物的排擠效應?

而相關的研究結果包含: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數位師生在2006年年初於《科學》(Science)期刊檢視過去數年關於生質乙醇的相關研究,重新評 估數篇研究結果,指出玉米乙醇之能源平衡比(能源產出除以能源輸入)可大於一(雖然不是優良的系統),且相同單位能量所排放的溫室氣體較汽油為低。同樣發 表於「科學(Science)」期刊的還有明尼蘇達大學教授的「低輸入高歧異度(Low Input High Diversity)」的生質燃料研究。該研究以長期生態研究(Long Term Ecology Research)取得長達十年的數據,在同樣單位面積的不同試種田中,分別種植2,4,8,16種不同的能源作物。結果顯示,低輸入(指農藥與肥料)高 歧異度(指作物多樣性)的試種田,在溫室氣體減量效益上較為優良。此外,《科學》期刊也刊出一篇學者專家對於能源作物可能成為入侵種造成生態破壞而感到憂 心的論文,近期也有英國環境信託組織發表與其以生產生質燃料的途徑來減輕全球暖化效應,不如以造林模式來達成目的的研究結果。此外,美國國家科學院期刊 (PNAS)、生物科學期刊(Bioscience)等重量級期刊也陸續發表生質燃料之能源與環境衝擊相關文章,不一而足。此類研究,可謂風起雲湧,也屢 屢成為新的討論焦點。生質燃料,究竟如何管理、如何規範、如何評估,才能符合環境、能源、甚至是農民的利益?

有趣的是,在上述重量級論文當中,直接討論農民利益的論文可謂附之闕如。也很有趣的是,在生質燃料的推廣政策宣導中,除了能源與環境效益之外,喊得最大聲的,還包括提升農業經濟與鄉村發展的政策口號。

我想以另一隻眼來看待生質燃料的發展。這麼做的目的,是在似乎漫布於「以農業作為新的能源革命的利基」的渴望裡,提出一些關於農業與窮人的討論。

我想先談談現在美國的玉米乙醇產業。目前,美國與巴西名列全球前二大生質乙醇生產國,今年年初,布希總統拜訪巴西時,也和巴西立下約定,發展生質乙醇產業。

相較於各界廣泛認為,巴西甘蔗乙醇能源與溫室氣體減排效益較高的結論,美國的玉米乙醇實際上是飽受各界抨擊的。其中,康乃爾大學的昆蟲學家 David Pimentel在幾個月前指出,美國種植玉米實際上消耗大量的水資源,每生產一加侖的玉米乙醇,就會消耗掉1,700加侖的水。此外,種植玉米需要施灑 大量的氮肥,經由溢流(run-off),這些化學物質被排到溪流與大海中,墨西哥灣的「死亡地帶(dead zone)」即是因為中西部施灑大量氮肥與磷肥,排入密西西比河再入海而造成的生態破壞地帶。又,諾貝爾化學獎得主Paul Crutzen的研究團隊大約在一、二個月前指出,依照他們的計算,將因為施用氮肥而經由微生物在土壤中產生的硝化與亞硝化作用而排放至大氣中的二氧化氮 納入計算之後,美國玉米乙醇實際上不但可能無法減輕全球暖化,反而可能加劇全球暖化。

然而,我們再來看看美國玉米乙醇的生產,是如何受到農業政策鼓勵的。在布希政府的2002年農業法案(Farm Bill)中,包含有生產生質乙醇被視為農業上的環境保護行為的條款,經由此環境保護行為,農民可以獲得補助的獎勵(一加侖51美分)。而傳統上,農業法 案鼓勵大面積栽植玉米。而在農業補助上,設有栽種面積的下限,意即超過特定面積的農地才可獲得補助,補助基準為每單位面積獲得特定金額。這樣的政策,表示 農地面積越大的農民,可以獲得越高額的補助。因此,在多數農民窮哈哈的時候,拿到最多補助金額的,實際上是不需要經由「補助」來協助存活的農企業,以及投 資農業的非農業相關企業(如洛杉磯時報)。產生的負面效應,是推擠掉小農民在市場上的存活率,以及越來越大的單一物種栽培(monoculture)農地 面積、施用越來越多的化學藥劑,與越來說饑渴的(農業地區與鄰近溪流等)的生物多樣性。而這一切,都是利之所趨。

而實際上,這種農業政策已行之有年,對於美國整體的農業利益來說,是減少農業生產成本(大規模栽植,壓低市場售價,以補助來彌補農民的損失)。而另 一方面,大量生產的玉米(也有其他作物)也被傾銷到世界各地去,特別是開發中國家難以阻擋這類穀物,貧窮農民缺乏市場競爭力。而在生質燃料當紅的今天,即 使許多玉米的命運逆轉,作為動物飼料的玉米被拿來生產燃料,發生的效應卻依然是窮人與他國農業受害,已發生的現象包括墨西哥玉米餅(tortilla)的 價格大漲,也包括台灣養豬成本大幅提高的現象。

而自前幾年開始推廣的生質乙醇替代汽油政策(如再生燃料標準),被布希政府視為成功的政策,各界也不免歌功頌德一番,認為「再生燃料標準成功擴大生 質燃料的市場需求,進而推動新興科技(如纖維素製乙醇)的發展」。而今年稍早時,布希政府提出新的能源政策,更是希望能提高政策標準,刺激更高的市場需 求,加速纖維乙醇科技的成熟。

在《國際事務》(Foreign Affairs)期刊中,一篇文章提到了玉米乙醇政策造成的不公平現象,並指出發展纖維乙醇才是尋求貧窮農民權益的正解,並且鼓吹補助纖維乙醇能源作物的 種植(如芒草、柳枝稷)。然而,這篇文章可能忘了提到,如果農業政策不改變,依然獎勵大規模種植、以耕地面積下限與耕低面積大小做為補助的基礎,並且經由 全球貿易將(未來)低成本的纖維素生質燃料傾銷到世界其他地方(希望不會發生),那麼,美國的小農戶與開發中國家的貧窮農民將依然如同現今一般受害。換了 能源作物種植,卻不修改政策,可謂是真的換湯不換藥,所謂的能源、環境與農業的三贏,也可說是春秋大夢,被政客給矇騙了。

除此之外,也許還可以做另一個推論,即低碳能源已是發展之所趨。當纖維素製乙醇的科技在已開發國家成熟,其他低碳能源也陸續突破技術成本障礙而進入 市場,能源市場上充斥著價格低廉的低碳燃料,但開發中國家的貧窮農民依然仰賴傳統能源作物謀生但技術資源依然掌握在精英權貴手中時,所謂幫助第三世界國家 脫貧的理想,恐怕又將被束之高閣,成為空洞的口號了。

或許,聯合國在近日內所提出,緩議生質燃料發展五年的建言,可稱得上是明智之舉。生質燃料發展的空窗期或可提供各界反思評估基礎與建立科學立論證據的時間,以維護所謂環保、能源與農業三贏的理想。





心得


開發出了新的能源,但轉換率不足,比種植森林的價值還低,可能還得再過一些時日,開發出更環保的生質燃料 或 轉換率更好的太陽能發電板 才能漸漸去取代石化燃料吧。

氣候異常

北美氣候異常,美國東半部2007年冬天異常溫暖,華府和維吉尼亞州等地1月6日氣溫都飆到21℃,創下當地冬季最高溫紀錄。時序錯亂,讓原本春天才會開的連翹和櫻花,都提早綻放,為遊客製造不少驚喜。西部科羅拉多州1月6日則發生雪崩,南部則有暴風雨加龍捲風。

過去在1月的華府,民眾應該裹著厚重冬衣,今年卻穿著無袖背心、短褲和涼鞋上街,並從事起水上運動,不少街道的櫻花也都開了,彷彿時序已經入春。而原本應該在春天才開的連翹,也在破紀錄高溫催促下,提早綻放,黃澄澄的鮮豔花海,讓外地來的遊客喜出望外。




心得

再冬天,開著春天才會綻放的櫻花,這代表了地球整體氣溫的不斷加高,溫室效應越來越嚴重,我們應該非常鄭重的面對這個問題,開發出新的能源以代替石化燃料減少溫室氣體的產生。

地震

日本今年天災頻仍破天荒遭到10個颱風侵襲,又發生阪神大地震以來最強地震,傷亡慘重,彷彿電影「明天過後」在現實生活中上演,似乎預告全球氣候變遷已愈演愈烈。

  日本在2004年10月20日受到第十個颱風蝎虎侵襲,之前的九個颱風已造成百餘人死亡,而蝎虎除創下最高風浪紀錄外,人員的傷亡也十分慘重。今年北 太平洋西部海域氣象極度異常,今夏形成的24個颱風中有十個颱風侵襲日本。因太平洋高壓微弱,故颱風形成後沿著高壓邊緣移動,尚未超過東經130度就北偏 向日本撲去。而往年颱風較多的菲律賓在夏天卻未受到颱風侵襲。太平洋地區氣候的異常也顯示全球氣象正逐漸變化當中。

  日本新潟縣於2004年10月23日發生芮氏規模6.8的大地震及一百多次餘震,造成兩千多人受傷,近三十萬戶電力、電信中斷;因管線破壞,許多地區 並停止供應自來水及天然氣。許多道路被震毀,新幹線並首次發生出軌事故,高速公路隧道塌陷,以及因上週颱風來襲雨水造成地基鬆動,更有多處土石流及山塊滑 動。

  在地震及颱風接連侵襲日本後,日本相關團體也將焦點轉移至災難可能引發之連帶問題上。如颱風造成的土石鬆動,引發之土石流災害,且大量雨水導致地基鬆 軟,容易發生再次的災害。因雨勢坍方沖刷下的土石沉積在河川和水庫裏,也將造成防洪的隱憂。又此次新潟地震震央10公里範圍內就有7座核能反應爐,若強烈 搖動造成反應爐龜裂,輻射外洩,則災情將更加嚴重。自然災害是核能設施輻射風險不可控制的來源,環保團體表示,日本濱岡的沸水式核反應爐處於四塊移動板塊 交界處,若發生地質活動,則核能安全堪虞。

  由2002年捷克水患、去年歐洲熱浪到今年日本遭颱風地震侵襲,一再顯示人為所導致的氣候變遷正影響極端氣候的密度和強度,是人類該正視這個問題並積極尋求舒緩之道的時候了。






心得

人類在未來或許能夠製作出,可精準預測出地震的儀器,去避免許多災害。再以前每一次的大地震,都死了許多人,也帶來了重大的損失,在那種大自然力量的面前,人力是多麼的微小。

2007年11月8日 星期四

澳大利亞,大堡礁


檢視較大的地圖

澳大利亞,大堡礁,自然遺產,1981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島群,在澳大利亞東北部外海,珊瑚種類繁多,眩麗多采。有多種魚類和軟體動物。這裡還是許多瀕危動物的棲息地。這處珊瑚礁在監測環境等方面具有重大的科學研究價值。

大堡礁是澳大利亞東北海岸外一系列珊瑚島礁的總稱。縱向分佈在離岸16~240公里的珊瑚海上,美麗的布裏斯班港東北,大致沿昆士蘭州海岸斷續綿延2,000余公里,包括約3,000個島礁。礁區從弗雷澤島正北到約克角,覆蓋著澳大利亞大陸架方圓348,700平方公里的面積,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

大堡礁的形成始自15,000多年前。當地土著人雖曾到過那裏,但對於現代文明來說,它是1770年被詹姆斯·庫克發現的,是年6月11日,庫克的"奮鬥"號船在"大堡"的一個礁體上擱淺,從而發現了這個世界自然奇跡。

大堡礁並非一個整體,而是由相互隔開的珊瑚礁礁體組合而成,一些礁體周圍有被稱為"嶼"的小珊瑚島。"大堡"由2500個礁體組成,其面積小者幾公頃,大者100多平方公里,有的地段被不到200米的海灣隔開,而另一些地段兩礁相距可達20公里。礁體多在海下,但有些在退潮時可露出水面。眾礁體由約350種珊瑚蟲骨骼堆積而成。整個堡礁區可分為3個各具特點的區域:1,北部區。在南緯16度以北,水深一般不到30米,沿大陸架邊緣排列,其中一些礁體寬200~1000米以上。2,中部區。在南緯16~20度之間,水深30~60。由於海浪和洋流的衝擊以及潮汐等的侵蝕作用,許多礁體已出現破損或退化現象。3,南部區。自南緯20度左右往南,最大水深60米以上,多大陸架邊緣礁,礁體壯觀,較分散。在斯溫群礁以南,大陸海岸線凹入,形成了較寬闊的南回歸線水道。

布裏斯班港灣外之所以積聚大量的珊瑚礁,是因為這一帶自古以來就最適宜於珊瑚蟲的繁衍。根據鑽探,大堡礁灰岩厚度在200米以上,說明這一帶在地質史上是緩慢沉降地帶,而大堡礁正是在地殼的緩慢沉降中,由一代接一代的珊瑚遺體堆積起來的。有的科學家預測,大堡礁至少已有3000萬年的歷史了。這些珊瑚礁係由鈣化的動植物殘骸沉積膠結而成,上面附著薄薄的一層寄生動物和植物。珊瑚礁形態與結構各異,其中71個礁體現已成為珊瑚島。還有許多帶狀礁,它們是由於珊瑚在環繞大陸或陸地島的海底岩石上生長而成的。

大堡礁海域水面溫度高達21~38攝氏度,溫度的垂直變化和季節性變化都較小。平均鹽度35%。海水清晰度高,水面較平靜。水溫適宜,生態條件較穩定,浮游生物豐富,水域內海洋生物種類繁雜,數量眾多,大部分與印度洋、太平洋類同。海洋動物約有珊瑚蟲350種,海綿1萬種,軟體動物 4000多種,棘皮動物50多種,魚類1200多種。海洋植物以海藻類最重要,特別是構成礁冠的紅藻,為千百個礁體鑲嵌上邊框,絢麗多彩,誘人觀賞。島礁上的植物只有30~40種,大的島礁淺灘上分佈著紅樹林。傳統的生產活動有採集珊瑚、採珠和捕魚,規模不大。採珠主要集中在北部的拖雷斯海峽附近水域。捕魚區主要在昆士蘭州北部自格拉德斯通至凱恩斯海域,以紅魚、鮭魚、馬鮫魚等為大宗。堡礁區中部深水處有海蝦,此外還有多種海參、巨蛤和其他貝類。

大堡礁是有重大價值的旅遊區。除眾多美麗的珊瑚島礁外,還分佈著許多具有熱帶風光的大陸性島嶼,著名的如格林島、海曼島、鄧克島、帕爾姆島、赫倫島等。其中赫倫島最有名。這個島面積0.17平方公里,是一個奇特的珊瑚島。島上有各種各樣的珍奇動物。象小狗一樣溫柔的細嘴海燕,出沒在較小的珊瑚礁內,它們在地上打洞作窩,黃昏時分大聲喧嚷不停。白天,鶚在島嶼上空盤旋;夜裏,翅膀上長著3隻爪子的食果蝙蝠在紅樹林中鳴叫,瑟瑟地飛來飛去。一種叫"匹新力"的樹,長得有一個大人的腰那麼粗,但一個小孩子的重量就能把它壓倒。成群的山羊,在島的火山頂上徘徊。到處白沙綠水,陽光充足,椰林掩映,湖礁入勝,均為海浴和療養勝地,旅遊業興盛,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公園。

大堡礁北段在澳大利亞東北部沿海地區的土著部落的歷史和文化史上有重要意義。他們是最早的開發者,在珊瑚礁上流下了足跡。

1843年澳大利亞對大堡礁開始科學考察,1922年成立有關堡礁的發生學和自然生態學的科研機構,1973年建立海洋科學研究所,1976年成立大堡礁管理機構,1979年設立大堡礁海洋動物園管理處。1983年禁止在大堡礁勘探石油和採礦,劃定了商業性捕魚和資源保護區,並大力發展旅遊業。由於大堡礁所在的海洋生態系統因珊瑚生長的條件十分苛刻而顯得敏感脆弱。不僅每年十幾萬遊客的觀光對海洋公園有威脅,更大的威脅是有大量的荊冠類海星在吞食珊瑚蟲,使大面積的珊瑚礁遭受損毀。近年,由於氣候的變化,大量的珊瑚在白化,從而大量死去。而大氣中二氧化碳水準上升,使海水酸性提高,使珊瑚礁的結構虛弱,面對自然侵蝕或結構受損時,會更容易崩塌。海洋生物學家們正在研究防範和保護方法。目前已將大堡礁分成若干地帶,以便進行不同方式和層次的管理和利用。有的地區受到十分嚴格的保護:只準進行觀賞性的旅遊,不允許在堡礁上行走、採集和垂釣等活動。事實上那樣做對自己也很危險。因為一旦礁石割破人的皮膚,若不及時敷藥,很容易發炎潰爛,而隱身於礁石中的海膽、海蟄、千孔蟲在你伸手探洞時會出其不意地咬傷皮膚。

大堡礁作為巨大的海洋生物博物館、奇異的水下公園而招徠著世界各地的遊客。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及昆士蘭州政府共同成立了"大堡礁海洋公園管理局",負責保護和管理世界上最特殊的公園--公園的大部分在水底。1981年,大堡礁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資料來源
中國網
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zhuanti/zwyichan/403427.htm

耶路撒冷


檢視較大的地圖

耶路撒冷 ( Jerusalem , Yerushalayim ) 的意思是 「擁有和平」 或者是 「和平的基礎」 。

它是巴勒斯坦以色列大衛 (達五德) 的國的首都。耶路撒冷還被冠以各種不同的稱呼,比如撒冷 ( Salem ,創世記14:18) 、亞利伊勒 ( Ariel , 「神的圍爐」 ) 、耶布斯 ( Jebus ,耶布斯人的首都) 、 「神的城」 、 「聖城」 和 「猶大城」 (歷代記下25:28) 。耶路撒冷是猶太人的朝拜方向 ( qibla ) 。例如,但以理朝拜的時候就是面向耶路撒冷。耶路撒冷這個名字第一次是在約書亞記裡面出現的。阿馬那 ( Tell-el-Amarna ) 出土的牌匾上有六封從亞摩利王給埃及的信,記載了大約公元前1480年 Abiri 人的進攻,耶路撒冷也被拼寫成 Uru-Salim ( 「和平之城」 ) 。

穆斯林將這座城市稱為 「 al-Khuds 」 或者 「 al-Quds 」 ,意思是 「神聖的」。在伊斯蘭中,耶路撒冷是隨麥加和麥地那之後的第三大最神聖的聖地。耶路撒冷原先也是穆斯林的朝拜方向,禮拜的時候所有的穆斯林都要面朝這個方向。在猶太人繼續抵制穆罕默德有關信奉伊斯蘭的信息之後,朝拜的方向才改為麥加。有意思的是,盡管它在伊斯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也是聖經中最中心的城市,然而耶路撒冷卻沒有在古蘭經中提起過。耶路撒冷屹立著美麗的阿克薩 ( Al-Aqsa ) 清真寺和圓頂大石 ( Dome of the Rock )。穆斯林推測這座清真寺在古蘭經17:1中提到,但這推測有時代錯誤。耶路撒冷對穆斯林的重要性起源於相信穆罕默德的夜間之旅 - 穆斯林相信這天晚上他從麥加跋涉到耶路撒冷的神殿 ( isra' ) ,在那裡升上了天 ( miraj ) 。

檢視較大的地圖
這個名字 ( Yerushalayim ) 的雙重形式 ( ayim ) 暗示著它有可能指的是耶路撒冷的雙子山,也就是錫安山和摩利亞山 ( Mount Moriah ) ;或者根據其他的一些說法,指的是這個城市 「高」 「低」 的兩部分。它位於巴勒斯坦一塊最高的桌臺地的邊緣,它的南面和西面都被深深的山谷包圍。

當以色列人在約書亞的領導下進入迦南的時候,亞多尼洗德 ( Adonizedek ) 是耶路撒冷王。他糾集了一支大部隊與這個地區其他四位王一起在基遍 ( Gibeon ) 攻打以色列人,但神幫助了以色列人,將日頭停在那裡不落下 (約書亞記第10章) 。在約書亞死後,耶路撒冷最後被攻佔並焚燒 (士師記1:1至8) ,但耶布斯人繼續住在那裡。後來大衛 (達五德) 攻陷該城,把耶布斯人趕了出來。他將他的都城從希伯侖 ( Hebron ) 轉移到了錫安,取名 「大衛城」 (撒母耳記5:5至9;歷代記上11:4至8) 。約櫃被抬回了耶路撒冷。

大衛 (達五德) 死後,他的兒子所羅門 (蘇萊曼) 在摩利亞山上建造了聖殿 (公元前1010年) 。他繼續在這座城市上面大興土木,並鞏固它的地位,於是它成了所有民間和宗教事務的中心。他死的時候,他的國在羅波安 ( Rehoboam ) 和耶羅波安 ( Jeruboam ) 之間的爭奪中分裂,耶路撒冷留在了前者手裡。然而,它在猶大、埃及和亞述之間幾經易手。最後,在公元前588年,耶路撒冷被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毀於一旦 (列王記下第25章) 。

七十年之後,在波斯王的統治下,猶太人開始重建耶路撒冷 (以斯拉記1:2至11;尼希米記) 。到了公元前331年的時候,它落入了希臘人的統治,直到公元前167年才結束。聲名狼藉的安提阿哥伊皮法尼斯四世 ( Antiochus Epiphanes IV ) 有一天在神殿裡屠宰了一頭豬,這導致了瑪加比人 ( Maccabean ) 的起義。在哈希曼 ( Hasmonean ) 王朝的統治下,猶太人享受了一段獨立自主的日子。在基督時代前夕,耶路撒冷落入了希律王和他家族的統治,這實際上就是處於羅馬的統治。公元70年,提多 ( Titus ) 洗劫了耶路撒冷。

公元131年,羅馬王哈德良 ( Hadrian ) 重建並加固了這座城市。由 Bar-Chohaba ( 「星之子」)領導的一場叛亂將耶路撒冷從羅馬人手裡奪了過來,但四年之後,當羅馬人重新佔領耶路撒冷時,有許多猶太人被殺,城市也被毀壞。一座名叫愛利亞卡皮托林納( Aelia Capitolina ) 的羅馬新城建立了起來取代了耶路撒冷。公元326年,君士坦丁 ( Constantine )的母親海倫 ( Helena ) 去了耶路撒冷朝聖。聖經中提到的許多地方都按照推測被鑒別出來了,後來還建立了一些教堂,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聖墓教堂( Church of the Holy Sepulchre ) 。君士坦丁對猶太人實行比較寬鬆的統治,允許他們到耶路撒冷,一年一次對「聖潔華美的殿」 的毀壞表示哀悼。

公元637年,穆斯林在哈里發奧瑪 ( Umar )的領導下攻佔了耶路撒冷。公元960年,它又處於埃及的統治下,到了公元1073年,又轉到了土庫曼人 ( Turcomans )的統治下。公元1099年,布戎的戈弗雷 ( Godfrey of Bouillon )率領的十字軍經過血腥奮戰奪得了該城,並被推選為耶路撒冷王。他將奧瑪的清真寺改成了基督教大教堂。在接下來的八十八年間,建造了許多教堂和女修道院。在這個時期,聖墓教堂也得到重建,也只有它保留至今。公元1187年,有名的蘇丹薩拉丁 ( sultan Saladin )從基督徒手裡奪取了耶路撒冷,普通民眾當成了奴隸來買賣。耶路撒冷仍然回到了穆斯林的統治,後來又轉到了奧斯曼土耳其人的手裡。

後來,英國托管了耶路撒冷,統治權交到了英國人手裡。但1947年,當時國際聯盟( League of the Nations ,現在聯合國的前身) 的一個調查委員會決議認為,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不能聚居在同一個國家,議會投票贊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以色列國,將耶路撒冷分成兩部份,一部份屬於以色列人,另一部份屬於巴勒斯坦人。阿拉伯國家強烈抗議這個決議,接著發生了一連串的戰爭,以1967年的 「六日戰爭」 而告終,此次戰爭讓以色列人佔領了東耶路撒冷,並一直佔領至今。


資料來源 耶路撒冷
http://www.ysljdj.com/project/big5_topic19/15/big5_19_15_j.htm

2007年10月28日 星期日

世界最大咖啡產國 - 巴西


檢視較大的地圖

巴西係世界最大咖啡產國,當然要對他了解多些啦! 巴西咖啡豆年產量超過3000萬袋(每袋60公斤),咖啡專家對他們的豆評價不高,認為過於單調,苦、酸及香味不夠,甚至不列入精品咖啡產地名單。因為巴 西咖啡園多數離海拔1200公尺以下,亦無大樹遮蔭,且採豆方式粗糙,生熟果子一起收採,不符合精品咖啡條件。以曝曬式栽植法種樹,使得咖啡果子成長較 快,使風味發展不完全,而且豆子的硬度不足,果酸味明顯較低,還有一股木頭味,不能登大雅之堂。巴西豆質地較軟,烘焙過程中明顯不耐火候,出爐時間要提 早,否則容易烘焦。但義大利人卻對軟豆情有獨鍾,認為巴西軟豆最適合做濃縮咖啡,他們的espresso以九成巴西豆配一成robusta豆,認為係天作 之合。20幾年來,巴西嘗試擴大市場占有率,增加產量,卻影響了品質,巴西豆每磅平均價比哥倫比亞低了兩成,但薄利多銷仍有利可圖。1998年越南豆低價 傾銷,巴西政府在壓力下,決定提升品質,進軍歐美高檔市場,以拉高售價增加農民收入,另洗脫巴西種不出好咖啡的嗅名! 1991年成立的巴西咖啡協會,深信境內有不少靚農莊,咖啡品質可媲美高海拔的極硬豆,於是在美國咖啡協會協助下,於1999年舉辦首屆巴西咖啡大賽 Cup of Excellence,優勝者可透過internet由國際買家公開競標,效果理想,能鼓勵咖啡農夫將咖啡豆品質提升。 2000年巴西咖啡協會擴大舉辦第二屆Cup of Excellence,有477個農莊參賽,全球爭相報導。先由巴西杯測師篩選出前40名,再交由美國、日本、德國、挪威等12 國家24名國際咖啡專家做最後決選。巴西咖啡協會有意借助此活動,在國際頂尖杯測師見證下,一洗巴西豆的嗅名! 24位杯測師花了3日時間品評,並召開討論會,最後選出18個最能代表巴西風味的農莊,比有意投標的買家作參考,大受好評! 巴西咖啡協會乘勝追擊,重新搬出"Strictly Soft"咖啡,係80年前巴西官方為道地巴西豆定下的風味標準「入口即甘甜、純淨、不咬喉的餘韻」,近20多年來,咖啡以機械化取代人工摘豆,破壞啡豆 應有風味,唯有採收紅透的熟果子,加上細心的取豆處理方式,才能彰顯「入口即甘甜」的調性。巴西咖啡協會近年大力輔導下,農夫已有明顯改進! 巴西咖啡產區主要分布於Bahia、Minas Gerais和Sao Paulo 三個州,其中Minas Gerai產量最占巴西之半,地位重要。挪威知名的烘豆商及生豆進口公司Soberg & Hansen,出高價買Fazenda Rainha農莊生豆,全球咖啡界為此議論紛紛,因為巴西豆未曾有過如此高價,此對巴西咖啡業是一大鼓舞! 巴西政府不但改善咖啡豆形象,也為用心經營的農莊帶來意外之財,可謂名利雙收!

參考資料 pariscafe
http://www.pariscafe.com/16.asp

2007年10月21日 星期日

剛果民主共和國首都金夏沙


檢視較大的地圖
金夏沙(法語:Kinshasa,中國大陸譯為金沙薩),舊名利奧波德城或利奧波德維爾(Léopoldville),是剛果民主共和國首都與最大城。根據2005年時的統計,金夏沙約有750萬的人口,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城市排名裡,它與南非約翰尼斯堡一直在搶奪亞軍的排行,僅次於居冠的拉哥斯

金夏沙剛開始時只是知名美國記者冒險家亨利·莫頓·史丹利1881年時於剛果河畔建立的貿易站,為了向當時的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致敬,他將該地命名為利奧波德城。由於今日的剛果民主共和國大致承襲了當年的比利時殖民地(也就是比屬剛果),因此利奧波德二世也是當時剛果的實際元首。
由於利奧波德城是剛果河沿岸自李文斯頓瀑布往上游方向、第一個可以實際通航的河埠,因此具有重要的交通地位。在當時,由於李文斯頓瀑布過大的落差阻斷了剛果河上下游間的直接航運,非洲內陸生產的貨物都是以河運方式在利奧波德城集中後,再以人力挑運的方式,沿著剛果河岸運送到下游的馬塔迪(Matadi),裝運上船繼續運送。1898年時,連結兩個城市的鐵路修築完成,使得剛果河上下游之間的運輸效率大幅提升,連帶使得利奧波德城開始飛速成長。1920年時,利奧波德城被升格,取代原本的海濱城鎮博馬(Boma),成為比屬剛果的首都。
1965年時,蒙博托·塞塞·塞科在他的第二次軍事政變中,成功地自比利時手中奪取了剛果的統治權,並開始推行「非洲化」運動,倡導將該國境內許多原本以外文命名的人、事、地、物,全都改為非洲化的名稱。因為這緣故,1966年時利奧波德城被改名為金夏沙,此名稱起源於在城市建立之前,原本存在於附近地區、一名為「Kinchassa」的小村莊。
在蒙博托的統治下,金夏沙迅速的成長,它吸引了許多來自剛果鄉間的移民,其中有些人是來到大城市尋求發展,但也有不少人是為了躲避其他地區的族群衝突,在這樣的背景下,金夏沙自然而然地成為一個族裔與使用語言匯雜的地方。這也解釋了為何城市本身雖然是位在傳統上由巴剛果人(Bakongo)所居住的範圍內,但今日其通用語(lingua franca,語言學名詞,不同語言間用來溝通用的折衷語言)卻是林格拉語(Lingala)而非奇剛果語(Kikongo)。
雖然在蒙博托任內大幅的成長,但金夏沙也因為蒙博托過度的腐敗、任用親信與因此所引發的內戰,而受到相當程度的衝擊。但無論如何,今日的金夏沙仍然是中部非洲最重要的文化與知識中心,擁有規模不小的音樂家與藝術家社群。除此之外,金夏沙也是剛果民主共和國的主要工業中心,常見的產業主要在剛果河流域上游地區所生產的物資之再處理。近年來由於政府無法有效給付軍隊薪餉,因此金夏沙經常得疲於處理不滿的士兵所發起的抗爭事件。


金夏沙位於剛果河南岸,隔著自東向西流動的河面與剛果共和國首都布拉札維爾相望。其城市中心的地理座標為南緯4度16分,東經15度17分。
行政區劃上,金夏沙的正式行政命名稱為金夏沙城市省(法文:Ville-Province de Kinshasa,或也可稱為金夏沙直轄市),是剛果民主共和國11個一級行政區劃之一。貢貝區(La Gombe)位於整個金夏沙市區的最北部,緊鄰剛果河岸,除了是重要的高級住宅區之外,包括總統府與許多中央政府單位都坐落於此區,因此相當於金夏沙的行政中樞所在地。
由於非洲中部共存在有兩個以「剛果」為名的國家:剛果民主共和國剛果共和國,因此在中文簡稱上經常會造成混淆。為了避免誤解,除了「民主剛果」(台灣方面的稱法)這種稱法之外,剛果民主共和國也經常因為其首都金夏沙之故,而簡稱為「剛果(金)」(中國方面的稱法)。

身為剛果河沿岸最重要的河港,水路運輸對於金夏沙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剛果河岸的恩戈比拉河灘(Beach Ngobila),每日都有渡船前往布拉札維爾或班基中非共和國首都)等同樣都位於剛果河岸的大城市。
陸運方面,為了便利李文斯頓瀑布上下游的貨物運輸,在19世紀末就修築了馬塔迪-金夏沙鐵路連結金夏沙與馬塔迪。金夏沙的主機場恩吉利國際機場,是該國境內四座國際機場中規模最大者。

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
wiki.ubuntu.org.tw/index.php/首頁

2007年10月18日 星期四

尼加拉瓜大瀑布



位於加拿大安大略省和美國紐約州交界的尼加拉瓜大瀑布,是世界上少有的地理奇觀。又由於位居兩個高度文明的國家之間,因此周邊的交通、軟、硬體設施無不盡善盡美,每年慕名而來的觀光客數以萬計,使尼加拉瓜瀑布成為美、加邊界最繁忙的交通孔道。

  尼加拉瓜瀑布源自Erie湖的湖水,湖水由最南端Fort Erie的Peace Bridge和平橋﹝尼加拉瓜河上連接美、加的四座橋樑之一﹞開始匯入尼加拉瓜河Niagara River,在流經56公里長的尼加拉瓜河後在Niagara-on-the-Lake處注入安大略湖Lake Ontario。在短短的56公里內兩處湖水的水平面相差99米,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尼加拉瓜河的中游形成斷層,在加拿大側形成落差高達52米的馬蹄狀瀑布,以及在美國側形成落差21至34米不等的瀑布,以每秒16萬8千立方公尺的流量造就出尼加拉瓜瀑布絕世的景觀。然而瀑布充沛的水量不斷的掏空山壁,使瀑布逐年的向後侵蝕,在馬蹄狀瀑布下方水深更達55米,1950年之前馬蹄狀瀑布每年平均向後退縮一米,因此拯救尼加拉瓜瀑布的計劃於焉展開,首先在1954年於馬蹄狀瀑布上游加拿大側興建了阻流水柵、2號水流吸入口以及瀉流隧道,1961年在美國側構建了尼加拉瓜水力發電計劃設施,藉由尼加拉瓜充沛的水流,提供了加拿大側兩佰萬千瓦的電量,美國側兩佰四十萬千瓦的電量,此後的十年裏也達到減緩尼加拉瓜瀑布侵蝕至每年30公分的最低程度。
  在加拿大側安大略省的多倫多Toranto市,是距尼加拉瓜瀑布最近的城市,由多倫多市經往西南方向接往尼加拉瓜瀑布的皇后快速道路﹝路標縮寫為QEW﹞,137公里90分鐘可達,而美國紐約州的水牛城Buffalo市則僅一橋之隔,驅車前往廿分鐘內即達馬蹄瀑布。

資料來源
尼加拉瓜大瀑布
http://web2.ntit.edu.tw/~s14931038/ni.htm